扩容一直是以太坊绕不开的话题之一,以太坊要想成为真正的 “世界计算机” 需要同时具备可扩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但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在行业中被称为 “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在整个行业中是一直没有被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但随着 2021 年末以太坊研究员&开发者 Dankrad Feist 提出以太坊新分片方案 Danksharding 后,似乎给解决 “区块链不可能三角” 带来了一种变革性方案,甚至有可能改写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 2014 年发表以太坊的白皮书 “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后,区块链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智能合约的诞生使得人们可以在以太坊上创建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也为区块链的生态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如 NFT、DeFi、GameFi 等。
随着以太坊链上生态日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以太坊,以太坊的性能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当许多人同时在以太坊上进行交互时,区块链就会发生 “拥堵”,就像一条马路上的红绿灯时间是固定的,在一定数量内的车辆不会导致堵车,但突然在高峰期的时候许多车都往这条马路上开,绿灯时驶出马路车辆的数量远远没有新驶入这条马路等待红绿灯车辆的数量多,就会导致大拥堵,所有车辆通过这条马路的时间就会被一直拉长,那么在区块链中也是如此,所有人的交互请求确认时间都会被拉长。
但在区块链中,被拉长的不只是时间,还会导致高昂的 Gas 费(Gas 费可以理解为支付给矿工们的辛苦费,矿工负责打包处理区块链中的所有交易),因为矿工会优先处理出价最高的交易,这就会导致大家都去抬高 Gas 费去争取更快的交互请求确认引发一场 “Gas War”。比较有名的一次事件是 2017 年的一个 NFT 项目——CryptoKitties 加密猫的爆红将 Gas 费推至几百美金一次交互,在以太坊上进行一次交互需要消耗几十甚至上百刀的 Gas 费是多么昂贵的一个成本。
而导致如此昂贵 Gas 费的主要原因便是以太坊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用户的交互需求。在性能的计算上,以太坊与比特币不同,比特币由于只是单纯的账本处理转账信息,所以 TPS 是固定的每秒可以处理 7 笔交易,但在以太坊中不同。
以太坊由于智能合约的存在,每个交易的内容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区块可以处理多少笔交易(TPS)取决于一个区块中包含的交易的数据量大小,每个交易的数据量大小都是根据实时需求决定的,关于以太坊性能的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对理解 Danksharding 有帮助,一定要看噢~)
那么通过了解了以上机制我们可以得知,以太坊的 TPS 是浮动的。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浏览器看到每个区块的交易数量来算出大概的 TPS,根据下图可以看到,平均一个区块按照刚好达到 Gas Target 来计算有 160 笔交易左右,最高的可以达到 300 笔交易以上。按照每个区块 12 秒的出块时间 TPS 大概为 13~30 笔交易左右,但根据目前已知以太坊的 TPS 最高可以达到每秒 45 笔交易。
图源:Mainnet | Beacon Chain Explorer (Phase 0) for Ethereum 2.0 – BeaconScan